台灣
1985年,比利時當代法語作家圖森的處女作《浴室》讓法國子夜出版社大為驚豔,出版後更在法國創下一天銷售55,000冊的驚人記錄,截至目前已有超過25國語言的翻譯本。其賣座的原因在於道出了世人的心聲及社會現象,也反映出普遍存在於現代人心中的「焦慮」。且又因為它的書寫具有「新小說」及「新新小說」的風格,加以其美學的呈現又兼具「後現代」趣味,而成為當代文學作品的典範。
本論文除了將「圖森三部曲」(《浴室》、《先生》、《照相機》)與「後現代性」做連結,探討其彼此之異同外,另一個重點則是找出在20世紀60年代興起的「新小說」、「新新小說」與「後現代小說」如何在這個遭逢劇變(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)、充滿矛盾的時代(物質文明迅速發展與精神文明萎靡產生嚴重落差)替世人娓娓道出與社會的疏離感及個人的孤獨感,並且如何在闡釋當代焦慮的當下為世人找到精神上的救贖,也找到出口。
本論文共分為四個章節:第一章是「後現代主義」的內涵,描述「後現代主義」興起時間及四個衍化階段;第二章「後現代主義」的時代意義;第三章「後現代主義文學」的表現形式,從「後現代主義文學」的基本特徵以及「現代小說」、「新小說」、「後現代小說」的比較著手;最後是《圖森三部曲》中的後現代性,透過比較《浴室》、《先生》、《照相機》的異同以及「從『異化』到『疏離』」、「從『自我放逐』到『流動』」來體現出《圖森三部曲》所呈現的「流動性」及「後現代美學」。